◎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
我国已经将臭氧污染防治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议事日程。臭氧污染还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比如,会导致植物叶片坏死、脱落,危害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等。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1.6%,在全省空气质量污染源中,臭氧已取代PM2.5(细颗粒物),成为全省空气首要污染物。但是,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臭氧污染水平的计量之所以采用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也就是一天中最大的连续8小时浓度均值,是因为臭氧对于人体、植物的影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阈值,采用24小时平均的话,高浓度的影响会被低浓度掩盖。2017年,受经济回暖、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不少地区臭氧浓度有较大幅度上升,预计全年的全国平均浓度、超标城市数量、超标天数比例将有所上升,但超标天次仍然以轻度污染为主。随着减排持续推进,可以有效控制臭氧污染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控制臭氧污染,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协同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结合各地污染状况、产业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差异化控制策略。
按日评价,338个城市的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天次比例分别为4.7%、0.4%、0.024%,没有严重污染,更没有出现爆表污染。不少人混淆臭氧层与臭氧的区别。在采访中,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之所以强调散乱污治理,一方面是由于在前几年的治理中,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开刀,忽略了大量散乱污企业的排放。
这次4个配套方案的出台,正是对这一思路的落地。《巡查方案》提到,2017年9月15日~2018年1月4日,环保部将派出102个巡查工作组进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2+26所有城市及所属县(市、区),开展为期4个月的日常化巡查工作。9月1日,在环保部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如此介绍。《大气十条》提出的要求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在新闻发布会上也作出了相似的解释。9月1日前后,甫一入秋,一场中度雾霾污染就猝不及防地飘至北京、河北部分城市上空。
一周后,4项配套方案相继落地,另外2项配套方案也落地在即。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市(区)委书记问责。从这一数据看,按照原本进度,只要2017年的颗粒物浓度比2016年没有大的反弹,京津冀地区就应该可以完成《大气十条》所设下降25%的目标。另一方面,前两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尚未理顺,环保部门缺乏实权,无法支付散乱污治理所带来的高昂行政成本。
目前,北京市主城区已基本实现了无煤化,但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仍然有大量居民使用散煤取暖。即便如此,此次《攻坚方案》仍然定下了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秋冬季PM2.5浓度总体平均下降15%,重污染天数下降15%这一高目标。行政区域内被问责的县(区)达到3个的,对市(区)长实施问责。对整改慢的,实施约谈,对不执行的、问题突出的实施专项督查,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督查体系,从而避免过去执法查完就了事,企业过后又复燃的现象。
散煤治理是另一项攻坚之战实施错峰生产的行业都是产能相对过剩,且可间歇式生产的行业,利用季节性环境容量差异实施生产调控,市场产品供应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现象。
杨勇告诉记者,工业企业冬季错峰生产还可有效减少交通运输的污染排放,据测算,生产1吨钢铁需要5吨的原辅料运输量。根据天津市日前印发实施的《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今年采暖季天津将对钢铁、铸造、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实施错峰生产,钢铁产能限产50%,对涉及大宗原材料及产品运输的重点用车企业实施一厂一策错峰运输。
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杨勇说,工业生产叠加冬季取暖的污染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这是导致采暖季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监测数据显示,进入供暖季后,天津市因燃煤等采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增加30%左右。对于因民生需求确需生产的,企业可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连续生产。在采暖季期间,为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必须强化工业减排弥补采暖增加的排放量,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生产是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为最大程度减少对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于错峰生产行业中涉及居民取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或危险废物等保民生任务的企业,方案允许其根据承担任务量核定最大允许生产负荷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早,但是并未得到足够额重视,发展和完善进度缓慢,但是近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毒地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防治政策。
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中已经达到30%以上。据《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土壤修复行业将是十三五期间发展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行业,市场空间高达4.6万亿元。
一是污染面积大,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19.4%。多年专业从事土壤修复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建明认为,做好了以上几项工作,我国的土壤修复改良就会培育出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新的增长极。
当前我国土壤质量现状问题突出。尤其是2016年6月1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拉开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序幕。
二是退化严重,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耕地约20亿亩,而耕地中的高产田不及1/3。与此同时,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也仍处在初期阶段,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随着国家宏观和行业政策对土壤修复重视度提高,以及相对完善的土壤修复管理体系构建,未来将会产生更多的土壤修复项目,市场需求将扩张,土壤修复规模将迎来巨大的提升空间。且受环境治理的长期性要求,土壤修复行业有望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景气度,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土壤修复市场需求扩张 产业规模迎提升空间土壤质量堪忧,必然危及舌尖上的安全。土壤修复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多部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农业耕作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全民监督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可圈可点。据了解,我国土壤修复产业起步于十一五,十二五正处于预热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到百亿。
随着土壤污染事件频发,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出台频率加快。土壤质量堪忧,必然危及舌尖上的安全。
当前我国土壤质量现状在两方面问题突出。专家指出,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尚属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标准及环境管理框架体系缺位,导致土壤修复尚在起步阶段就已生乱象,存在着无序抢占市场、恶性低价竞标、急于求成、变身土方工程等亟需重视的问题,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土壤修复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2%。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环保部也正加快推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一系列土壤环境法规及标准即将出台。
所幸的是,当前环保部正积极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工作,已形成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草案,且草案已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通过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2%。
土壤质量堪忧,必然危及舌尖上的安全。一是污染面积大,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19.4%。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早,但是并未得到足够额重视,发展和完善进度缓慢,但是近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毒地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防治政策。当前我国土壤质量现状在两方面问题突出。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6:3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34天狐定制
2025-04-05 16:22天狐定制
2025-04-05 16: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02天狐定制
2025-04-05 15:47天狐定制
2025-04-05 15:01天狐定制
2025-04-05 14:54天狐定制
2025-04-05 14:39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